-
2018-6-7黃山市茶葉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
2018-6-7茶葉機械化在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2018-6-7黃山市茶葉機械化發展情況
-
2018-6-7我國茶葉機械化仍面臨諸多不足
行業資訊
黃山市茶葉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近年來我市的茶葉機械化取得長足進步,走在了安徽省的前列。但與全國先進地區相比,差距仍較大。相當一部分企業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加工能力依舊不足,茶葉生產各環節機械化技術運用很不平衡,茶葉生產“三低”現狀(即產量低、質量低、效益低)未有明顯改觀,遠不能適應黃山茶產業大發展的需要。當前主要問題有:
?。ㄒ唬┎枞~加工設備急需更新改造。主要表現為:
一是大宗茶加工設備更新改造滯后。2006年我市茶葉總產量1.88萬噸,其中大宗茶約1萬噸,占總產量的55%以上,而產值僅有1.8億元,增值空間較大。初制茶廠量多、面廣、分散、弱小,技改落后,其中70年代以前占70%、80年代后占30%。設備存在“三多三小”:即小型化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簡單加工型多、復式成套型少,粗放型多,高科技、連續化、清潔化機具少。多數企業很難按照規?;蜆藴驶囊蟛僮?,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茶葉品質的提升。
二是名優茶機發展不均衡,問題不一。發展較快的徽州區、歙縣等地,1995年—2000年期間購置的設備占總量的44%左右,而這部份設備已陸續進入報廢和更新期,安全生產隱患較大。今年徽州區富溪鄉長塢村多數加工戶在茶季生產過程中機械故障頻發,僅因停機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0余萬元。而發展緩慢的祁門縣、黃山區等地仍在使用落后的半機械化手動篩網加工綠茶。僅黃山區就有將近四分之一即1800臺左右的拉垃機、烘箱等舊式茶機,缺少規?;庸て髽I示范帶動,還停留在“提籃小賣”的初級階段。
?。ǘ┎鑸@機械化管理技術發展緩慢。目前我市除茶樹修剪環節已經規模使用機械作業外,采摘、中耕和植保等環節仍沿續人力粗放式作業,工效低,勞動強度大。隨著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逐步轉移,茶季采工不足現象日益突出。按現在的生產水平,一畝茶園采摘名優茶需配備1—2名采茶工,若一家制茶企業擁有3百畝茶園,將需要300名以上的采茶工,如此龐大的采茶大軍不僅難以召集,而且吃住行都成了一大問題。如祁門縣祁紅鄉松潭村200余人,有140人外出務工,2005年和2006年連續二年出現了茶葉不能及時采下山的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但如果使用先進的機采技術,一臺單人采茶機每天能采摘鮮葉400多公斤,相當于人工采摘量的8倍,而雙人采茶機每天可采摘鮮葉900-1500多公斤,相當于人工采摘量的18倍,“采茶工荒”的難題即可迎刃而解。
在調查中,很多農戶都向我們表達了對機采等茶園管理技術的渴望。但由于目前該類產品市場定價較高(非國產機型8000元—10000元,國產機型6000元左右),未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引導資金十分匱乏,再加上作業體制和無性系茶園建設緩慢等因素,絕大多數農戶是可望而不可求。
?。ㄈ堫^企業技改投入嚴重不足。茶葉加工是一項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的弱勢產業。生產期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6月,而產品的銷售要延續到次年的4月,產品囤庫時間長,資金周轉慢,產品成本不能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一旦市場疲軟,企業將受挫折。調查中發現,在龍頭企業中,發展資金積累不足,無法拿出一定量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目前自籌資金的投資側重于標準廠房的建設,除少數企業由于引資的成功,在加工設備改造上有一定舉措外,多數企業仍在小改小革的道路上慢行,龍頭企業能力不足、能源消耗大、能源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短期內難以解決,將嚴重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ㄋ模┈F行農機補貼不適應茶產業發展需求。主要表現為:其一,農機補貼目錄產品的滯后與規?;a超前的矛盾。2005和2006年安徽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所登錄的產品均為小成套設備,屬于名優茶加工的初期產物,目前我市茶葉龍頭企業正朝著規?;?、清潔化和連續化的方向發展,如果繼續選用目錄產品勢必導致企業停滯不前,無法實現產業化發展。其二,補貼目錄產品的單一性與茶葉品種多樣化的矛盾。由于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對茶葉的香味有特殊的作用,含量低的茶園加工出來的名優茶香味較差,但適應于加工大宗綠茶,而后期的夏茶、秋茶以及山區一時摘不完的春茶也不利于加工名優茶,但可作為加工大宗茶的原料。目前目錄上除毛峰機和扁茶機外,大宗綠茶加工設備一片空白,沒有企業選型的余地,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茶農的增收。
?。ㄎ澹┧枷胗^念落后影響了茶農增收。當前我市茶葉生產集約化機制正處于形成階段,一家一戶生產經營模式還占有較大的比例。由于經濟條件、交通環境、資金投入等諸多因素,科技培訓力度明顯不夠,一部分農戶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制茶方法,不能順應市場需求而使用新型設備。同時由于各家各戶制茶工藝不同,水平參差不齊,造成茶葉的外型和品質差異性較大,標準難以規范統一,影響了茶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