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6-7黃山市茶葉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
2018-6-7茶葉機械化在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2018-6-7黃山市茶葉機械化發展情況
-
2018-6-7我國茶葉機械化仍面臨諸多不足
行業資訊
茶葉機械化在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茶葉機械化在茶葉生產、茶農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機械化不僅能夠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企業規?;a能力,而且對改善茶葉加工工藝,保障茶葉產品質量,提高茶葉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茶業經濟綜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ㄒ唬┘庸ぴ鲋凳遣枞~生產關鍵環節之一。從1994年起,我市在穩定大宗茶——屯綠和徽烘青加工基礎上,以科技創新和技術培訓為動力,依靠項目引導,重點發展名優茶機械加工(主要品種為黃山毛峰、扁茶、針形茶、香茶等)技術,逐步培育并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專業村和專業戶等,茶葉加工附加值有了較大提升,茶農增收明顯。
1、安徽省農業產業化企業——徽州區漕溪茶廠。在農機部門技術扶持下,2004年企業投資200多萬元,新建1000立方米的茶葉保鮮庫,引進國內先進的制茶設備 ,使傳統制茶工藝得以機械化,既保持了原有傳統風味不走樣,又提高了產品質量。2005年企業又投入近百萬元對初制廠進行了擴建和改造,改造了機械設備,完善了機械選型配套和加工工藝流程,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率。2006年又對殺青和理條工序進行了柴改電試驗并取得成功,實現了清潔化生產。三年來,企業的產量和產值分別由2004年的180噸和1200萬元提升到2006年的300噸和5000萬元。由于企業的迅速壯大,刺激了鮮葉市場,收購價由2004年的52元/公斤攀升到2006年的72元/公斤,凈增20元。按300噸成品茶測算(折算鮮葉120萬公斤),茶農直接增收達2400萬元。
2、名優茶加工專業村——歙縣深渡鎮定潭村。定潭村座落在千島湖黃金旅游沿線,茶葉是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全村人口1312人,茶園面積1600余畝。1992年,農機示范戶張順lou(音)在全縣率先引進了第1代“黃山毛峰”加工機械,發展機制名優茶,每公斤機制茶比手工茶高出10-20元,產品供不應求。嘗到甜頭的他又陸續添置了2臺毛峰機,并帶動汪春生、方立安等戶一同生產機制毛峰茶。通過十多年堅持不懈地引導,如今的定潭村制茶專業戶發展到了23戶,從原來的1臺用木炭為能源的毛峰機,發展到現在156臺套用柴、電、熱風為能源的制茶設備,名優茶生產實現了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和規?;?。不但解決了本村鮮葉加工任務,還惠及附近鄉鎮茶農。2006年定潭村名優茶產量達到160噸,產值5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40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雙馬行政村位于祁門縣箬坑鄉一個深山溝中,茶葉是當地主要收入來源,占農民年均收入的65%以上。但當地由于長期沿續老式篩網加工方式,茶園效益較低。2005年該村利用掛職書記4萬元項目資金和購機補貼政策,扶持了兩家名優茶機械加工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們走訪中,該村18戶茶農共有茶園95畝,2006年茶葉產值94500元,比2005年的85100元凈增9400元,增幅達12%,茶園畝均產值達995元,戶均增收522元,達到了歷史較高水平,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3、茶葉加工戶——歙縣小川鄉洲頭梁村吳綠娟戶。扁茶是洲頭梁村的主要產品。農戶吳綠娟2003年以前靠手工炒制扁茶,人時產量0.15公斤,勞動強度大,質量差,效益低。2005年在縣農機局扶持下,吳綠娟購置了一臺扁茶機,除自采自制外,還收購鮮葉代加工,當年加工干茶105公斤,產值8000多元。在我們走訪中,吳綠娟高興的談到:“過去我手工炒茶,無日無夜,來不及做,茶季下去,人瘦了十多斤,才4000多元。而今年茶季下來,干茶售價提高了20%,8000多元收入,人也輕松了,機器的成本我一年就回頭了,明年我還要增加一臺,希望政府支持我”。在吳綠娟等戶的影響帶動下,該村2005年和2006年共新增了扁茶機176臺,機制扁茶30噸,產值達228萬元,戶均增收1200余元。并且洲頭梁村的機制扁茶以其較高的品質吸引了一批江浙茶商長年駐村收購,逐漸形成了規?;谋獠枋袌?。
?。ǘ┎鑸@管理是茶葉生產另一主要環節。人工管理茶園是一項勞動強度大,耗時多、耗費高的農活。以茶樹修剪為例,每個壯勞動力一天僅能修剪茶園1.2—1.8畝,而機械修剪具有輕、快、便、茶樹萌芽齊等特點,一臺修剪機每天可修剪茶園6.5-9.5畝(茶園種植形式不同,如樹叢狀,條播狀作業效率較高),機械與人工作業平均效率比為1︰5。近年來,農機部門圍繞茶樹良種化工程和茶園清潔化工程的實施,以修剪環節為突破,加快發展茶園機械化管理技術,不斷延伸作業領域,促進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茶園機械化管理示范點——休寧縣藍田鎮。該鎮位于休寧縣北部,屯黃、際儒、蘭白干線穿境而過,地理位置重要,經濟基礎較好。農業以生產無公害有機茶為主,現有茶園面積20815畝(其中有機茶園面積3500畝,綠色食品茶園7500畝,無公害茶園面積9815畝)。從2001年開始,農機部門利用“中國黃山茶交會”平臺,拼盤使用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項目資金10余萬元,在該鎮率先示范推廣茶園機械化管理技術,并加強培訓服務,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積極性。如今的藍田鎮14個產茶村約有20%家庭都購置了茶樹修剪機,擁有各類茶園管理機械1700余臺,幾乎每個茶園都是通過機械修剪完成的。按每臺修剪機平均每天修剪8畝茶園,畝均使用成本(主要為油耗、人工費和維修費等)15元計算,作業成本為120元,而人工完成相同作業量(按每人每天40元計算)需212元。僅此一項,全鎮農戶減支增收23萬元。
在調查中,農戶們紛紛表示了使用機修技術不僅省力、省工、省錢,而且采面平整,園相好,便于茶園管理和采摘,幫了農民們的大忙。
- 上一個:黃山市茶葉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 下一個:黃山市茶葉機械化發展情況